新线开机 海亮新材进军新能源市场


2022年9月15日,随着2号生箔机系统的顺利出箔,以海亮股份子公司甘肃海亮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亮新材”)为实施主体的海亮高性能铜箔项目一期1.25万吨生产线提前开机,这标志着海亮在新能源材料领域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产能将逐步释放。

 

汽车电动化、新能源革命,10年前,这些词离我们还很遥远,如今正与每一个人休戚相关。10年间,海亮集团迈入世界500强榜单,并连续四年上榜。旗下海亮股份已成为全球铜管和铜棒产销量最大、最具竞争力的企业之一,在亚洲、美洲、欧洲拥有21个生产基地,营销网络辐射全球。

 

海亮集团以铜起家、因铜而生、因铜而兴。回看海亮集团发展的足迹,会发现时代留下的印痕,也会发现推动时代前行的,始终是那些拥有敏锐触觉并牢牢把握趋势的企业。在应对气候变化、“碳达峰、碳中和”成为全球共识和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进军新能源行业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海亮智造成为“全球有色产业生态引领者”的重要战略布局之一。

这是新能源发展的春天,海亮新材由此将自身命运与国家、与社会发展的脉搏紧紧相连。

 

项目开机后不久,海亮新材总工程师兼副总经理邓烨接受了《元科技.生态》的采访。研发团队是如何搭建的?铜箔行业的竞争格局如何?海亮新材有何独门秘籍?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试图寻找答案。

 

 

《元科技.生态》:双碳战略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动力电池产业的发展,海亮新材在电池材料革新方面做了哪些前瞻性布局?

 

邓烨:我们在兰州的铜箔项目拟分三期建设(每期年产5万吨),2024年全部投产后将形成15万吨/年的高性能铜箔生产能力,其中年产锂电铜箔12万吨,标准铜箔3万吨。我个人觉得,兰州项目绿色工厂建设最具有前瞻性,也是项目最大的亮点,是海亮新材为推进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碳中和”“碳达峰”做出的一份贡献。

 

我们的绿色工厂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工作:一、全流程自动化管控系统,配置在线仪表监测,加强对能源消耗的管控;二、绿电指标优势,甘肃是全国最大的风能发电基地,绿电占比45%以上;三、全生命周期控制水循环系统,实施中水回用、余热利用以及铜离子回收等举措,特别是铜离子回收项目,每年可实现200~300万利润;四、利用办公、厂房闲置屋顶,布置光伏发电。

 

《元科技.生态》:海亮新材在深度理解行业需求方面一直做得非常优秀。锂电铜箔“轻薄化”趋势仍然在延续,海亮新材在这方面取得了哪些技术突破?

 

邓烨:目前公司主要生产4.5~9µm各种规格的双面光锂电铜箔,母卷最大宽幅1650mm,单卷长度达到20000-30000米;同时公司也在同步开发高抗高延铜箔产品,掌握了3.5微米锂电铜箔生产技术。目前已具备各类型6μm铜箔和4.5μm极薄铜箔的大规模生产能力,连续收卷长度>20000 m,今年9月份开始已实现批量供货。

 

铜箔产品越薄,电池的能量密度越高,对应的工艺也越难,良品率也越难控制。我们的产品一致性好,厚度均匀,凭借过硬的产品品质和完善的管理体系顺利通过了质量、环境、职业健康三体系认证。截至目前,海亮新材的铜箔已经对接200余家下游电池客户,并与70余家客户建立了供应与采购关系,动力、储能等电池头部企业对海亮铜箔产品产生浓厚兴趣,目前正加快推进送样、测试、验厂等程序。

 

 

《元科技.生态》:以企业为主体促新材料走出实验室,推动实验室成果的转化是中国新材料研发的发展方向。海亮新材在研发模式上做了哪些探索和投入?取得了哪些收效?

 

邓烨:公司紧抓新能源产业发展机遇,专门设立新能源材料研究院,现已布局5个研究所、立项25个课题,以“自主研发为主+专职博士后+外部合作”的方式开展研发,目前已引进清北等双一流高校博士8名(含5名博士后)、硕士8名,专职从事研发工作;还有8名技术专家在技术生产部,从事技术工作;近期已和兰州大学、中科院兰化所合作建立联合体。

 

为了瞄准科技前沿持续发力,高标准打造技术研发、人才创新高地,公司还引进我国新能源材料领域最顶尖的科学家干勇与吴锋两位院士,作为海亮新材研究院首席顾问、首席科学家兼名誉院长。两位院士的重磅加盟,为海亮发展新能源材料事业装上了“最强大脑”,不仅为海亮新材研究院的长远发展筑牢坚实的人才基础,也将在技术研发、产研融合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重要引领作用。

 

《元科技.生态》:产能、成本是动力电池企业当下面临的共同课题,创新发展既要考虑技术的科学性和颠覆性,也要考虑经济的可行性。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邓烨:近两年新能源市场强需求背景之下,行业整体都进入了快车道,但价格无疑是最受下游整车厂关注的点,控制成本变得至关重要。影响成本的主要因素为铜价格走势的不确定性及铜箔产品的综合成材率水平,我们的应对措施如下:一是针对铜价格的波动,尽量采取开口合同,采用“铜价+加工费”的报价方式。同时加快产品周转,避免工期过长;对于闭口合同,可采取套期保值工具,锁定未来铜价,减少铜价波动的影响;二是加强生产过程管控,提高产品合格率,减少废品浪费;三是增加铜箔产品的宽幅规格,提升分切效率,提升综合成材率;四是具备规模效应,降低成本。

 

《元科技.生态》:“双碳”战略未来会如何改变社会和产业发展方向?

 

邓烨:从两个方面来谈:一方面是减排,即减少二氧化碳排量,是达成双碳目标的必要途径。因此,传统产业通过持续的“技术更新”、“设备迭代”、“工艺优化”、乃至“产业结构调整”,来实现节流目标,成为谋求自身发展的原始驱动力;另一方面能源消费与供给侧持续深化改革,促进了对清洁能源生产以及能源消费的需求,为社会及产业发展,打造核心竞争创造机遇。所以,双碳战略下,“转型和升级调整”是社会和产业发展的新常态。

 

《元科技.生态》:您对企业未来的产业布局以及商业格局有何建议?

 

邓烨:产业布局方面:通过先进智造,加大6um及6um以下铜箔产品结构,同时着力发展“高抗、高延、极薄化”的铜箔产品,快速实现自身的规模优势,是即期产业布局的主要目标;未来随着不断丰富自身产业结构,通过锂电铜箔叠加电子电路铜箔,并向新能源、新材料领域延伸,是产业布局的战略规划。

 

商业格局方面:铜箔作为一个细分领域,受新能源汽车、储能等行业爆发,需求不断释放,但行业竞争尚未形成高集中度格局。因此,对于以海亮新材为代表,在“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方面集中、在高端人才方面引领、在产业体量方面规模化的企业新势力,有着充分的后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