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黄进,西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协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重庆英才、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现任软物质材料化学与功能制造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和重庆市高校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重庆英才创新创业示范团队负责人、重庆市科协生物质大分子材料国际研发中心主任、西南大学化学材料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可持续材料“一带一路”国际联合研究实验室主任。专注生物质高分子材料与纳米技术和制造技术的交叉研究,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课题、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军品民口配套项目、欧盟第七框架计划等数十项科研任务。
生物基材料是助力绿色发展的“未来之钥”
目前惯常提及的生物质产业,特指利用可再生或循环的有机物质,包括农作物、林业作物和其他植物及其残体、畜禽粪便、海洋生物及其残体或残留物、工业和生活有机废弃物、边缘性土地种植能源植物为原料,进行生物基产品、生物质燃料和生物质能源生产的产业。其中,源自生物质资源通过生物炼制继而化学反应、物理化学改性甚至直接转化、微生物合成等途径制备的材料,称为生物基材料,是生物质产品主要种类之一,也是我们利用生物质资源的主要形式之一。我们课题组秉承可持续发展战略,致力于材料来源的生物质资源化及材料制造与应用轻量化降低原料消耗的研究,围绕纤维素纳米晶为代表的天然高分子向高值化学品和材料的转化、生物基聚酯为代表的降解型材料轻质高性能和功能化、负泊松比超结构的免支撑增材制造及军民应用等方向取得系列进展,这些研究也顺应了当前绿色循环经济体系建设及“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家政策,可以说,这些生物基材料是助力绿色发展的“未来之钥”。
我们的研究思路是以分子水平结构调控的化学研究为基础,探索其对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大尺度甚至宏观的放大效应,发展从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应用的制造技术,尤其对纤维素纳米晶向高值化学品转化和材料领域应用的特色优势和应用必要性、结构单色生物基材料的多尺度组装方法及发光增强机制叠加策略、面向“限塑令”下多端市分级次需求的降解型功能性生物基材料、中空复杂结构和悬桥跨度结构3D打印的免支撑普适性策略等方向。
生物质资源与纳米技术汇聚于材料科学应用端,我们的多项研究成果经相关权威单位进行应用验证,都给予高度肯定,并在全国“纳米之星”创新创业大赛、西部纳米技术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中受到鼓励。
创新成果转化过程中最缺的是技术商务型人员
我们今天到处都在讲创新创业,而真正让科研成果发芽、开花、结果并不容易。一项科技需要经历理论研究、技术研发、产品熟化、工程应用、市场推广这五个阶段,才会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力量,成就产业价值。所以,科技成果在推向应用和产业的进程中,往往会碰壁受阻。
我相信专业的人才能做好专业的事。从技术走向应用,最关键的人,我称之为技术商务人员。这个角色扮演着技术与市场之间的桥梁,承担着技术能否真正被客户应用好和被市场接受的重要作用。他能够以客户为中心,协调好与客户单位技术验证人员、一线应用人员等的关系,为产品获得认可拿到关键的应用验证资源和解决方案信息。他既要深刻理解技术,也能够对技术消化吸收,参与到应用方的技术人员的研讨,让用户也参与他推荐技术的应用创新。这样根据应用户依据生产应用实况的真实试验结果再反馈、改进,大大降低了商务沟通成本,提高了技术成熟效率。创新成果的技术转移转化,目前最亟需的就是技术商务人员。这类人员首先要具备相关技术领域的专门知识和良好的社交沟通和市场营销能力,同时还拥有科研思维及较丰富的科学实验经历,或许将成为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发起联盟促进生物质产业技术升级
国家关于“碳达峰、碳中和”政策的制定,既是我们国家有能力承担大国责任的展现,同时也是为了解决我们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同时通过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这对生物质产业来讲是一个契机,社会产业结构变革蓄势待发。
2021年10月10日,由我们西南大学、西南大学(重庆)产业技术研究院、软物质材料化学与功能智造重庆市重点实验室等多家单位共同牵头组织,联合山东华泰纸业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再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农业农村部沼气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重庆市林业科学研究院、重庆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重庆科聚孚工程塑料有限责任公司、生物基材料绿色制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单位发起成立了“生物质产业碳中和技术创新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正如联盟秘书长单位—西南大学(重庆)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田维波先生所讲,我们联盟旨在打造生物质产业领域的创业发展交流平台、科学技术传播平台、创新思想争锋平台、政产学研融合发展平台、政策发布平台和国际科技合作平台,整合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国际合作等全方位多维度资源,发挥平台的优势对接商务、市场、金融,推动生物质产业涉及的生物质能源、生物质加工与制造等方向以及生物质固态规划的发展进步。
生物质产业碳中和技术创新联盟将针对生物质能源、生物质材料、生物质固碳等专项主题,组织开展一系列有影响力的行业技术峰会,推动生物质资源相关碳中和技术与能源、化工、农林、材料、生物、医药、食品、交通、建筑、日化、国防等多个行业深度融合,构建生物质产业碳中和技术体系,促成一批产学研项目落地,助力符合绿色循环经济体系建设的特色企业成长,推进生物质产业技术创新升级,提高生物质产业围绕“双碳”行动的集聚度和显示度,为经济、社会、科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科教融合助力生物质产业创新发展
生物质产业碳中和技术创新联盟汇聚了有着共同发展理念的来自多行业领域的成员单位,将联盟的工作落到实地,实现对生物质产业的增值赋能,就需要科教融合,整合资源,协同发展。2021年7月,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支持高校联合科技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产业研究院、中试基地、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等,积极参与联合创新。我理解的科教融合,不仅包含加强学科建设、培养专业人才,更应该利用西南大学(重庆)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的产学研协同能力加速技术转化,使科研工作者的研究成果能够真正落地转化,产生社会经济价值。
西南大学本身就是以农业为特色的高校,生物学是我们最强的学科。我们的化学化工学院、材料与能源学院、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等单位以及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能源生物资源开发重庆市重点实验室、洁净能源材料与技术重庆市重点实验室、软物质材料化学与功能制造重庆市重点实验室等平台,都专注于生物质相关能源资源利用及向高值产品转化的科学研究。近来,更是组建成立了蚕桑纺织与生物质科学学院,面向生物质产业形成了既有多学科基础的交叉融合、又有专门学院特色攻关的科教格局,而联盟的成立正给了我们积极探索“科教融合通过产学研协同实现技术成果价值”这一全新样本的有利抓手。联盟未来期望汇聚更多高水平创新团队,实现生物质产业碳中和技术领域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新突破。